还在疑惑“双减”和“五育融合”到底怎么回事?这篇带你深入了解!从二者的关联,到融合困境,再到实现妙招,全都有,帮你轻松吃透教育新趋势!
家人们,最近教育界的大热点“双减”和“五育融合”,你们肯定都听说过,但是不是感觉有点懵,它们到底啥关系,又该怎么落地呢?别着急,今天就给大家好好唠唠!
“双减”,减的是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,这可不是简单的减负,背后有着大意义!它和“五育融合”(德智体美劳全面融合发展)可是紧密相连。就好比一场精心编排的舞蹈,“双减”是把舞台上多余的杂物清理干净,给舞者们(也就是咱们学生)腾出更大的空间,而“五育融合”就是舞者们在这个宽敞舞台上跳出的优美舞步,展现出全面发展的魅力。
从逻辑起点看,二者都旨在用整体教育培养全面的人。“双减”政策通过强制性制度规范,打破教育内卷的牢笼,把课余时间还给学生,让孩子们能自由成长、发展个性,培育综合素养。“五育融合”则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,强调教育的人本性、整体性和发展性,弥补整体教育的缺失,构建真正具有整体性的教育活动。它们就像一对默契的搭档,朝着共同的目标——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,携手前行。
理想很丰满,现实却有点骨感。在落实“五育融合”的过程中,可碰上了不少绊脚石。
首当其冲的是五育地位不平等。受应试教育体制和功利观的影响,“智育”成了教育舞台上的绝对C位,其他“四育”只能默默当配角。很多学校课程设置时,文化课占比超高,音乐、体育、美术、劳动这些课程不仅课时少,还经常被文化课“挤兑”。就好比一场足球赛,全队都只盯着前锋,不管后卫、中场,这比赛能踢好吗?学生片面发展,短板明显,这就是五育地位不平等带来的后果。
其次,五育之间不关联。五育本应是一个相互联系、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,可在实际教育中,却常常出现“孤岛”状态。课程设置时,各育被单列,教学目标被过度分解,五育过程条块分割。这就像把一幅完整的拼图拆成了零散的小块,每块都各自为政,怎么能拼成美丽的图案呢?背离了全面发展和全面育人的初衷。
还有五育融合不充分。很多融合只是表面功夫,没有学生高阶思维的参与,深度不够,也不持续,常常半途而废。融合程度浅,没有从培养什么人的高度去推进,只注重课程和活动的数量,却不思考背后的意义和效果,白白浪费了资源,还增加了师生负担。
虽说困难重重,但办法总比困难多!要实现“五育融合”,咱们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。
首先,树立“五育融合”的育人理念。无论是教育政策的制定者、学校老师,还是家长和学生自己,都得深刻认识到教育的完整性和整体性,明白“五育融合”的重要性。这就好比盖房子,只有所有人都清楚房子的整体设计,才能齐心协力把它盖好。
其次,培养“五育融合”的育人能力。教育管理者要制定有利于综合课程实施的策略,建立科学的融合评价体系,提供优质的课程资源和师资。老师们呢,要突破学科界限,提高跨学科素养,创新教学模式,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学科交叉学习。学生自己也要改变学习模式,用整体性、系统性思维去拓展知识面,培养多学科兴趣。
最后,开展“五育融合”的育人实践。实践出真知,通过各种实践活动,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,实现五育的内部联结,形成“五育融合”的思维逻辑。比如开展项目化学习,像有的学校以“我为家乡代言”为主题,让学生综合运用语文、美术、音乐、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知识,完成代言任务,既有趣又能提升综合素养。
家人们,“双减”政策为“五育融合”创造了良好的条件,而“五育融合”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关键。让我们一起关注教育改革,为孩子们的美好未来助力!大家对“双减”和“五育融合”还有啥想法,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聊聊呀!